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,影響著兩國的全局利益,也影響著世界的和平、安全和發展。
近兩年來,體育風頭正勁。
無論在二級市場表現還是產品本身都值得肯定,截至5月9日,安踏體育總市值已達3890億港元(約合502億美元),超過了,擺脫萬年老三的地位,追趕的對象就只剩下。
根據安踏3月份公布的2020年財報,安踏2020全年營收達到了355.1億元,同比增長4.7%。凈***為51.62億元,實現連續七年正增長,在鞋服品牌一水的業績下滑的普遍趨勢下,安踏還能保持如此趨勢,屬實不易。
安踏似乎并不滿足于此,近幾年在內部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,收購亞瑪芬集團,安踏主品牌實現渠道大換血,經銷變直營,最近又傳出競標達斯旗下的銳步品牌。問題是,在重大決策接踵而至的情況下,是否會讓安踏會陷入分身乏術的窘境?基于此,新眸將從以下三個角度剖析安踏的收購意向、財務狀況、品牌經營方面:
· 如果被收購,銳步將在安踏集團里扮演什么角色?
· 為何安踏主品牌發展力不從心?
· 渠道換血,經銷換直營,暗含哪些隱憂?
安踏集團又添新丁?
據路透社報道,阿迪達斯將于近日提交旗下品牌銳步(Reebok)的第一輪競標,媒體曾猜測銳步的價值為10億美元左右,阿迪達斯預計將獲得安踏體育和的報價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并不是安踏第一次并購動作,自2009年以3.32億***從集團收購FILA后,安踏就走上了買買買的道路。
2016年,安踏跟DESCENTE(迪桑特)建立合資公司;
2017年,安踏與KOLON(可隆)建立合資公司,收購SPRANDI(斯潘迪)和KINGKOW(小笑牛);
2019年,安踏聯合相關財團以46億歐元收購芬蘭體育巨頭亞瑪芬集團,大舉拿下旗下始祖鳥、薩洛蒙、威爾遜等中高端等知名戶外運動品牌;
2021年,安踏或打算競標銳步。
從成立到現在,安踏早已不再是福建晉江的品牌代工廠,安踏集團旗下的sku定位橫跨低中高端,在功能分類方面,主打時尚休閑和專業運動的品牌也一應俱全。
問題是,在如此細分的領域,銳步如被收購,怎么在集團中找到合適定位,是面臨的首要問題。畢竟新品牌在被收購后,導致經營不善的先例不勝枚舉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被收購品牌與主體品牌業務有著太多重疊,發生***沖突。
阿迪達斯和銳步的關系就是如此。
2006年阿迪達斯用38億美元收購銳步,這筆交易被稱為“運動品牌史上***的一筆收購”。不久之后銳步發展勢頭變緩,甚至一度急轉直下。問題就在于阿迪達斯與銳步的主體業務重合太多,為了避免品牌內耗,銳步從原來的全線發展的綜合型運動品牌轉型為垂類運動品牌,砍掉其余運動產品線,將目光聚焦到“女性健身”市場。
這樣一來,銳步并不能在球鞋領域為安踏集團添磚加瓦,無論是面向大眾市場還是高端市場,安踏早已給出“安踏”和“FILA”兩張王牌面向不同受眾,如果銳步強行擠進來,無疑會分掉原有品牌的份額。
如果說安踏收購的目標是看中銳步在健身領域的業務基礎,以求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,那么安踏不得不考慮市場環境因素,在國外銳步就因無法在健身領域搶奪、Lululemon的份額而業績大幅下滑,競爭力方面已經落人一截。
更何況,健身鞋服領域在我國還算小眾市場,賽道天花板太低,如何擴大銷路,也是安踏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安踏重要的合營公司AS Holding,在2020年度凈虧損約11.4億元,其他全面虧損5.54億元,全面虧損總額16.94億元。而公司旗下的薩洛蒙、始祖鳥、威爾勝等13個品牌,正是專注高山滑雪、越野滑雪、滑板、越野跑裝備、潛水等多個細分領域產品。
就目前而言,針對小眾產品的亞瑪芬集團都尚未實現***,若是收購銳步,安踏豈不是把燒錢的窟窿越捅越大?
主品牌力不從心
今年年初,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總結了安踏集團的三條增長曲線:以安踏為代表,科技引領“大眾專業運動”定位的創新增長曲線;以FILA為代表,引領行業增長的高品質高速度增長曲線;以迪桑特、可隆體育和AmerSports為代表,專注高端消費需求的高潛力增長曲線。
但事實上,安踏集團的主品牌安踏已經顯露出跟不上集團發展的疲態。
繼2019年經營溢利***超過主品牌安踏后,FILA在2020年度***實現***反超。根據2020年財報顯示,安踏品牌實現***157.49億元,同比下滑9.7%;FILA品牌實現***174.50億元,同比增長18.1%。安踏355.12億元總營收中,FILA占比高達49.1%,而安踏主品牌則只占比44.3%。
從店鋪數量上看,安踏品牌店(包括安踏兒童店)在2018年、2019年和2020年分別有10057家、10516家和9922家,預計在2021年底,安踏品牌店縮減至9800—9900家;FILA品牌店(包括FILA KIDS和FILA FUSION獨立店)在2018年、2019年和2020年分別有1652家、1951家和2006家。FILA品牌店2021年底預計擴增至2050—2150家。